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徐世平 陈志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没想到孩子们这么爱唱歌。”7月13日,2005年出生的安徽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学生徐苗苗带领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潘村镇乡村儿童支教课堂的孩子唱起红歌。“这些天,我自带饭盒,但常常饭菜凉透了才想起吃,可看着孩子们围着我,要我把歌曲的旋律写在他们的手背上,我觉得这比热菜更暖心。”
在明光市柳巷镇暑托班,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一群由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支教队员则带领孩子们进行普通话朗读练习。“起初担心发音练习太枯燥,没想到孩子们学得兴致勃勃,争相模仿‘四是四,十是十’的绕口令。”翻看课堂记录视频时,志愿者赵永胜同学欣慰地说,“有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主动用普通话给家人朗读故事,还像小老师一样纠正长辈的发音。”
在明光市16个乡镇(街道),这样的暑托班场景已持续半个多月。该工作缘起于今年四月,滁州学院团委赴明光的一次调研经历。当时,团明光市委表示,每年一到寒暑假“神兽们”出笼,家长上班也“无力”带娃,如何依托高校大学生资源,纾解地方压力、解决家长困境,又能带着孩子们快乐成长、提升素质,成为乡镇亟需解决的难题。
滁州学院团委了解到这一实际需要,与团明光市委一拍即合,依托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暑托班义务支教。经过筹备,今年暑期,滁州学院遴选300余名师生组建16支“团聚青春・筑梦童行”专项实践团队,分赴明光市16个乡镇(街道),为中小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安全教育、心理关爱、科学普及、文化传承、体育健身、艺术涵养、课业辅导等支教活动。
实践团队学生所在的家长微信群里,每天都有新动态。“小敏今天回来自己组装了天平秤,还会讲杠杆原理了”“我家孩子不仅完成了暑假作业,还知道了家门口古桥的故事,每天都盼着去暑托班”……村民们朴实的微信留言里,藏着支教学生带来的悄然改变。
教室里整齐排列的小黑板上,贴满了孩子们的“暑假小成长”:“和老师一起做了‘火箭’”“老师带我们看了‘火山喷发和水下彩虹’”“我的树叶也能变成小兔子耳朵”“学会唱完整的《强军战歌》”“希望‘魔法老师’明年还来,我还给你带好吃的”……
滁州学院团委书记胡娜说,地方有需要,学校有资源,这种“双向奔赴”不仅为地方解决实际困难,也让学校育人工作更接地气。校地团组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用青春力量点亮乡村儿童成长之路。
共青团明光市委书记李志强说,“团聚青春·筑梦童行”项目是校地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重要成果,更是践行青年使命、服务青少年成长的务实举措。
日前,滁州学院团委与团明光市委签署《校地合作共建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青少年素养提升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书写校地共建的青春答卷。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股票配资体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