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3年,一部名为《莫斯科使团》的黑白电影在全球同步上映,立即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部电影讲述了美国驻苏大使戴维斯在赴苏联期间,亲眼目睹了苏联人民的真实生活。影片中描绘了苏联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积极的社会精神面貌,同时给予苏联在外交、军事和工业化方面的成就高度赞扬。电影中最著名的开场白,至今仍然被人们铭记: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曾经像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些苏联领导人一样,受到如此多的歪曲和误解。”
这句话是由真实的美国驻苏大使戴维斯亲自出演,并带着情感热烈地宣读的,表达了他对苏联及其领导层的支持与认同。
那么,究竟是谁制作了这样一部亲苏的电影呢?这部影片背后的制作公司是美国好莱坞,导演是被誉为“工匠大师”的迈克尔·柯蒂兹,他的另一部经典之作《卡萨布兰卡》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此外,同期美国还拍摄了许多带有亲苏倾向的电影,如《北极星》和《斯大林格勒男孩》,1944年出品的《俄罗斯之歌》和《光荣岁月》,以及1945年的《反击》等等,这些影片无不在为苏联加油鼓劲。
展开剩余82%如果将历史的时间线往前推,那么在雅尔塔会议之前,美国所制作的这些影片几乎都是正面展现苏联形象的。其原因很简单:美国希望通过这样的宣传,鼓励苏联坚守东部战线,持续与纳粹德国作战,以分担对抗德军的压力。
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的登陆,正式开启了第二战场。然而,德军的主力早在1943年便已被苏联彻底消灭。此时,英美总兵力达到280万,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阵亡的苏军人数就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战前,苏联的总人口为1.94亿,战后减少至1.53亿,尤其是18至22岁之间的男性,80%在战争中牺牲。
然而,随着冷战的到来,美国对苏联的宣传突然发生了剧烈转变,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1946年3月5日,作为雅尔塔三巨头之一的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指责苏联是一个极权专制国家,几乎与法西斯主义没有区别,并强调只有英国和美国才是真正的自由与人权的代表。他还警告称,苏联拥有了原子弹,这对全世界构成威胁,然而他反讽地表示:“没有任何国家会因为原子弹掌握在美国手中而感到不安。”
1950年4月,杜鲁门的演讲正式拉开了“真理运动”的序幕,并且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全方位展开对苏联的反制:增加《美国之音》的广播频率和时间,扩大反苏宣传材料的发布,并动员民间组织参与文化交流活动。与此同时,好莱坞也全力投入,拍摄了大量带有反苏色彩的电影。比如1950年上映的《空投艳史》,讽刺了苏联对柏林封锁的企图,表现出苏联的“险恶用心”。1957年,《北极星》这部亲苏电影更是被重新拍摄,剧情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原本支持苏联的乌克兰农民形象被改成了反苏的匈牙利人。
美国的宣传机器如火如荼地开展时,苏联同样不甘示弱,在斯大林时期,克格勃通过其强大的情报网络,在欧洲和美国进行渗透。许多知识分子甚至自愿为苏联提供情报,仅因为他们认同共产主义的理想。为了揭露这些间谍,麦卡锡主义运动在美国席卷而来,虽然效果有限,但也引发了国内的广泛动荡,甚至迫使美国政府提高对富人征税,以缓解底层民众的经济不满。
然而,苏联的红色运动最终未能避免自身的衰退。在赫鲁晓夫上台后,他开始公开批评斯大林,特别是在1957年编纂的《卫国战争史》中,赫鲁晓夫不仅指出斯大林在战前的战略失误,还详细揭露了斯大林对军队高级指挥官的清洗,导致苏军战斗力下降。这种批判,不仅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反思,更是他向党内外表达不满和愤怒的方式。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走上了“民主化”和“多元化”的道路,积极推动与西方的接触。雅科夫列夫,戈尔巴乔夫的亲密朋友,被指控与美国中情局有过接触。雅科夫列夫在成为宣传部长后,开始推崇西方的民主与自由,甚至要求苏联停止干扰西方电台的广播,从而让美国之音等西方媒体进入苏联。结果,这些西方媒体的舆论攻势迅速扭曲了苏联的历史,很多曾经的英雄人物和伟大的领袖被重新定义,甚至遭到了污名化。
例如,苏联的战争英雄卓娅,在1941年年仅18岁时,就英勇地参加了抗德战斗。她的事迹在苏联成为了红军精神的象征,战士们为她报仇,呼喊着“为卓娅报仇”的口号。然而,在西方的宣传中,卓娅不仅被污蔑为背叛者,甚至被称为精神病患者。对于这一切,很多苏联人不再追寻真相,而是选择相信西方的言论,这种历史虚无主义逐渐侵蚀了苏联社会的根基。
苏联最终的解体,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崩塌,也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支柱的崩塌。当一个国家的人民开始忘记自己的历史,丧失对过去的认知时,这个国家的信仰和凝聚力便会逐渐瓦解。
即便苏联解体后,西方对苏联的抹黑并未停止,反而愈加猖獗。一个例子便是,西方普遍传播“苏联粮食产量比沙俄时期还低”的说法,尽管事实并非如此,经过统计和分析,苏联的粮食产量在斯大林时代就已远超沙俄时期的最高水平。然而,西方媒体却通过不实数据和片面解读,将这一“谎言”作为历史事实加以传播。
更令人讽刺的是,西方的“黑苏”宣传并不止于传统媒体,它还通过电影和游戏在年轻一代中加深了对苏联的负面印象。在美国的电影和电视剧中,苏联常常与恐怖主义、黑帮、侵略等负面形象联系在一起。比如,漫威电影中的黑寡妇和冬日战士等角色,都与苏联的阴暗面紧密相关,展现了苏联的压迫与暴力。而在游戏界,《红色警戒》更是通过塑造苏联的军事扩张、军事领袖的无能以及对战术的疯狂运用,使得苏联成为了西方玩家的敌人。
美国和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恶意塑造,已经成为一种惯例。随着历史的推移,苏联的形象在西方世界的记忆中越来越负面,甚至在一些美国的二战纪念文章和推文中,苏联的贡献被刻意忽略。对于今天的俄罗斯来说,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仍然存在,而我们必须警惕这种扭曲历史的力量,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国家历史的抹杀,更是对一个民族未来的威胁。
在全球范围内,只要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还在,来自资本主义阵营的打压和抹黑就不会停止。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过去,它将继续影响未来的国际关系,甚至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体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